翡翠是佛教的文化吗?
首先明确一点,翡翠与佛教没有必然的关系 其次,民间关于翡翠的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以下两个版本:
1、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了孔雀石,后来人们发现了它的美丽和特有的色泽,经过简单的加工,制作成了孔雀石的首饰品,因为颜色像翠绿色的叶子,所以被人们称为“翠玉”或者“翠”。
2、汉武帝在位的时候,起兵攻打匈奴,而当时北方的汉人已经难以找到合适的材料来制作兵器。一个叫“紫玉”的苗疆女儿献上了自己珍藏的“翠竹”,用这种“翠竹”做的箭可以穿透敌人的铠甲。后来这种竹子到了中原,因为稀有而珍贵,被用作皇室专用珠宝,并且因为“紫玉”的姓氏中有一个“翠”字,所以这种宝石被称为“翠玉”。
以上两个传说只是说明了翡翠进贡到中原的途径,并没有说明其宗教信仰的含义。但是,从这两个传说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汉族文化中,绿色象征着生命与希望、和平与安宁(“青山绿水”、“春绿满园”),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色彩;而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绿色则代表着死亡与恐惧(《云南民族民间彩色故事》)。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看到“女鬼”都是青面獠牙且“绿”如滴水的妖怪。
佛教传入中国迄今已近两千年,其教义与中国哲学伦理以及民俗文化经过多年的融合,已经深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中国文人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化作各种宗教仪式,而许多传统工艺也融入了佛教观念和精神信仰,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的玉文化。自古以来玉就有“君子比德于玉”、“宁为玉碎”等象征君子的完美道德,它与佛教的教义产生了契合,使中国文人对玉的爱好和对佛教的虔诚得到了统一。到了清初,玉器发展空前繁荣,宫廷中盛行供奉玉佛。到了清中期,玉的象征意义和装饰功能又与当时的社会审美观相吻合,制作了大量工艺精湛造型华丽的玉件,其使用功能由原来的陈设转向了便于携带佩带的装饰。而此时,也正是我国开采和使用翡翠的萌芽阶段。
翡翠自清代中期自缅甸传入我国,最初在清宫中使用和收藏,作为帝王皇室的御用贡品。翡翠传入中国后以小巧精致便于佩带的器皿为主,这与当时中国玉器的发展趋势是一脉相承的,而且,缅甸翡翠与传统的中国玉有着不同的颜色和质地,它晶莹剔透且有着红色的翡和绿油油的翠,这与中国玉相比具有更为丰富的色彩,它迎合了当时清朝宫廷和文人贵族的审美意趣。再加上中国玉自古就与佛教产生着联系,“玉佛”已然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传说中,佛祖释迦牟尼在世说法时就曾有红绿二龙护驾,与翡翠的颜色惊人的相似,所以翡翠在中国自古就有“佛主之石”的称谓,翡翠与佛教在此产生了联系;同时,从翡翠的开采上看,它产自佛教流行地区、开采者的宗教信仰以及当时翡翠的使用阶层决定了翡翠与佛教有更深层次的联系并由此推动了翡翠迅速在中国的发展。翡翠传入内地后,内地的翡翠商前往缅甸开采运输,将缅甸的翡翠文化、佛教文化和审美习惯带到中国,这又进一步使翡翠佛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