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两元硬币吗?
题主想问的是不是“元宝”,而是“圆宝”! 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历史上除了方孔钱,还曾经流通过一种圆形的货币——“圆宝”。
“圆宝”是宋朝创造的,从宋仁宗赵祯嘉祐八年(1063年)开始铸行,到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停止,共历九朝、铸行了一百四十八年。 “圆宝”圆形,直径约3厘米,厚约1.7毫米,重约3.4克;正面中央铸楷体“元”字,周围环“嘉祐元宝”或“嘉定元宝”字样;背面铸“嘉祐八岁八月七日铸”或“嘉定十二岁十二月十三日铸”字样。“元”“嘉祐”“嘉定”均为年号,“八”“岁”“十二”“月”“日”为纪年。因为“圆宝”的形制、大小与铜钱差不多,只是重量略轻,所以又称“小钱”。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弥补财政不足,宋代经常挪用军费开支,以至于军队供给出现困难。对此,皇帝们也是心照不宣,干脆直接把应付给士兵们的口粮折合成现钱发给他们,称为“折银法”。于是,在战场上出现了这样奇特的画面——士兵们一边奋勇杀敌,一边拼命捡战利品,因为战利品中可能有他们梦寐以求的“圆宝”。这恐怕也是“圆宝”被称为“战利宝”的原因。
除了宋朝之外,元朝也曾铸造过“圆宝”。但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所铸行的“圆宝”与宋“圆宝”的风格截然相反,其形制宽窄不一,厚薄不均,轻重不同,且没有任何穿孔,显然是为了满足西域少数民族地区使用需求而特意制作的。这些“圆宝”也被称之为“新钱”。 元文宗天历二年正月诏令:“至顺元宝,每两作一十二钱,每二钱作一钱。”也就是说,“至顺元宝”按12枚计,每枚重1钱;若按108枚计,每枚仅重9分。这种“重轻不定”“值日无定”的铸币方法实在令人哭笑不得,也直接导致了“至顺元宝”的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