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幅中国画包含透视三远?
这个问题问到我的心窝子里去了! 能写出“含”字,说明题主是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应该知道“远”是相对于“近”而言的,“近”是画面上离视角最近的对象,“远”就是离视角最远的对象。 但很多人不知道“视”——视觉的“视”,眼睛看到的那个“视”。 这个“视”不是指距离的远近,而是指在视野中的呈现大小。这个“视”越大,则越“近”;反之,这个“视”越小,就越“远”。 所以,在中国画中,可以有很多处理方法。
比如说,在构图时,把近处的山尽量“推”(增大“视”)进画面,而将远处的山水用细线勾出轮廓,这种处理就符合了“远景清悠、近景厚重"(王维语)的艺术效果。 但是,如果远景也如近景一样大,那这幅画就不是中国画的构图了。
因为与山水画相比,人物花鸟等题材是在相对有限的平面内布局,而山水画则是相对无限的立体空间在平面的压缩。既然如此,又怎么可以用同样的“推”“拉”来处理的? 中国画中的远和近,还要取决于一个因素——“散点透视”。
什么是散点透视?简单地说,就是在观者视线中,所有景物都是自由疏散地分布着。这种透视,也叫“移步换景”,其特点是,无论人走多远,景象都会随之变化。所以,在绘画中,我们就可以用“拉”的形式把远处推进来。
当然,由于是“散点透视”,不是固定视角,所以也不是像摄影这样,远近的景物都要等比例放大或缩小。对于中国画家来说,远处的景物虽然可以用“拉”的形式靠近一点,但毕竟不是视角的集中点,所以也不能拉得太近。这就要考虑到第三个要素——艺术家的审美趣味。
在北宋之前,中国的画家主要是文人,他们的审美主要受“文人画”的影响,其趣味偏于清雅淡远。到了南宋,由于受到金兵南侵的刺激,爱国情绪高涨,画家们普遍喜欢苍劲雄浑的画风。所以,同样一张白纸,文人的眼里看到的是清丽的景色,而军人的眼前出现的却是万里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