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古代书法家?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时候,昨天刚好在浙大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看了本有意思的小册子——《书法史中的色彩》(作者是浙江大学生态学家、古文字学家方爱军的副教授),其中就谈到这个有趣的话题,摘录一段: “如果让我们仅仅根据字型判断,我们往往会遇到麻烦,即使是对字型把握精准的人也常常会出错……如果我们再细看这些作品的书写者——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等,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的作品中‘黑’字所占的比重明显大于其他字体,也就是说,这些书法家们在创作时大多考虑的是字的‘结构’,而不是像今天我们所提倡的那样‘笔画’。” 书中还举了例子来印证这个“趣味现象”,如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中“佛”字,“每笔开头和结尾都不着墨,空白较多;而其《玄秘塔碑》中的‘佛’字则全幅布满。” 再如“欧阳询的楷书多数笔画较细,结体紧密,但这样的字体在书写过程中容易使得字中留白过多,所以他的楷书往往在末尾画一笔重墨,使得整个字显得紧凑而灵动。” 总之,这个研究从生物学角度阐释了传统审美习惯,颇为有趣,建议题主可以找来看看。
回到问题,怎样“一眼认出”书法家呢?大概就看笔触吧。不同书法家有不同笔法,就如不同人有不同的长相一样。如果让我给初学者一个指点,我可以很确切地说,多看多练名家法书,比如“二王”(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对笔法有所了解后,再看其他书法家的作品,自然能认得出。 如果要具体指出某件作品是哪位书法家写的,这很难,因为书法作品都有署名,可这署名未必就是作者的真正姓名。而且,古人的印章或今人的题跋也可能干扰我们的视线。除非我们已掌握一定的笔法知识并积累一定经验,否则还真可能“认不出”。
我学书法这几年,在看过无数的作品后,总算摸到了门路,只要看到一幅字,我几乎都能马上说出作者的姓名和作品的名称,以及该作品的大概风格。我想,这就是长期观看并钻研名家作品的结果。我推荐大家也要这样练习。 这个回答只谈了“认识书法家”的问题,其实还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欣赏书法家”,这是另一个大话题,在此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