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货币值多少人民币?
1、清朝的银子,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流通中的钞票或纸币(那是民国开始有的);而是用白银和铜铸造的锭状货币,在市面上买卖东西要用银锭,而交官税或上贡要直接用铜或铅锡等金属原材料。
2、清初的铸钱规模很小,每年不过几百万两,而且大部分是作为军饷使用的,所以在民间流传的不多,价格也不贵。到雍正时候开始猛增,到了乾隆年间达到顶峰,具体数字查不到,估计至少几千万两吧。
3、由于中国自明代中后期就开始大量使用银元了,所以到了清代这种金银币在民间的使用就更少了,大部分还是银两或者票号、钱庄等信用货币。这些信用货币的价值基础是白银,兑换关系是固定的,所以理论上来说它们的价值应该是稳定的。但是由于清廷滥发银票和银元,导致市场混乱,银价上涨,所有这些信用货币的实际价值都下降了—这其实就是通货膨胀。
4、如果按你说的以白银的价值为基础来计算,那么一个子儿都不值的清廷债券和股票都比以前值钱了(因为银价涨了),而实际购买力并没有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反而更重了。当然这个计算方法是建立在“以银价为基准”的假设上的,但是银价并不是唯一影响物价的因素啊!比如明清时期粮食一直是很便宜的,即使是在南方双季稻一年一熟的地区粮价也很便宜,这是由气候和土壤等因素决定的,与白银的价格无关。再比如丝绸、瓷器、茶叶等工艺品在西方贵族阶层也是有消费群体的,它们属于奢侈品,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同样与白银的价格关系不大。 所以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当时中国人口比现在多得多,国力也强盛很多,但是老百姓实际生活水平和购买力却远远不如现在,这是什么原因呢?简单说就是财政吃紧,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和官僚体系,不得不增加税收,而税收增加了又必须增加生产以获取更多的现金流,于是从土地里得到的收入就要用来买化肥农药(当时都是进口产品),而交完国税地税以后所得就用来买点日用品,剩下的工资就不多了,当然能留给百姓的消费品也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