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套人民币样板?
目前,收集到的人民币样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前后发行的法定货币——人民币草图、人民币方案草稿; 人民邮电部发行的人民币样币; 工商企业联名发行的样张; 地方银行发行的票样; 其他机构或私人制作的样币。 第一类是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设计准备发行的法定货币所制的样币。这些样币的制作,经历了由繁至简的过程。
1950年3月26日,当时的人民政府发布命令,责成中国人民银行印制人民币。随后,中国人民银行接到任务后组织制作人民币的样本。因为当时的印钞技术条件有限,无法印刷出颜色和纹理都接近真实的钞票,所以制作出的第一批样币都是黑白的线条稿,如图,为第一套人民币各面额样币(1950年至1953年间印制)。 随着印钞技术的进步,后来又印制了彩色的样币。但无论黑白还是彩色,这些纸制的货币样币是不允许流通的,而且一经制成,便要销毁,因此流传于世的数量并不多。
第二类是1953年后,为了适应用布做书包和手帕及用粮食造纸的形势,人民银行采用满版水印和胶印的方法,分三次印制了第二批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由于这批币没有冠字号码,且使用满版水印钞票纸,又因年代久远,制作量大,许多人都无法辨别真假,因而成为伪钞制造者青睐的对象。为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公安部先后破获了多起伪造人民币案,并抓捕了大量的违法分子。
第三类是1974年以后陆续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除角券外,其余券别均印制有冠字号码,这使造假者难以仿制。第四类是1980年和1990年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主币,因采用荧光防伪纸张,制作假币的难度增大。第五类是现在仍在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币,除了2005年版的一元纸币采用了磁性油墨和其他高科技材料外,纸币的主要防伪特征仍是以光变油墨、凹印压花等传统的制作工艺来体现,也是伪造者容易动“歪脑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