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抄佛经有收藏价值吗?
佛经的版本很多,用不同文字写的、不同历史时期译的,都有。以中文为例,唐代玄奘译的《心经》与鸠摩罗什译的《心经》就大不一样;慧琳《一切经音义》和玄应《一切经音义》中所引用的读音,和现代汉语拼音相比就有不少区别。 同样,用不同毛笔书写的汉字书法,也是有差别的。例如,我们一般所见楷书字帖,都是唐代书法家写的,而唐楷又有颜柳欧赵之分;如果看到宋徽宗的“瘦金体”书体的《千字文》,就不免要感叹一下他的独特个性了!
你所说的情况,应该属于用不同的毛笔,书写同一部经典(如《金刚经》),由于不同书法家风格使然,使这部经书“样貌不同”,如同每个人的笔迹一样。这样的“版本”是有价值的,虽然不似孤本那样价值连城。但若是能收集到不同书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也能看出一个作者笔迹变化的过程及其书法风格的演变过程。这种资料对于研究中国书法史的人来说,其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你要说这些差别肉眼都能看出来,我倒是觉得未必如此。
比如我所见到的传为王羲之书的《兰亭序》多种墨迹本,虽然都知道是王羲中之作,但仔细观察会发觉每篇各有特点,真可谓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啊!要说这些墨迹本都是伪作也未免太过。
因此我个人认为,从艺术角度来说,这些“相貌不同”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是有收藏和鉴赏价值的,当然,如果能同时得到不同的草书或行书作品,那价值就更高了。 但是,若是从考证研究的角度来说,这些“版本”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因为文字语言是人创造的,人会说话自然就会犯错误,就会把一句话说得不完全准确,就会把同一个词用不同方式表达……用不同的语言文字记录相同的内容,出现差异是很正常的事情,有差异就一定存在考据的空间,这样也就有了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