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邮票有收藏价值吗?
文字邮票,简言之,就是票面文字的邮票,这些文字除了地名、单位名称等正常用字之外,还有很多特殊用字。 由于中国的历史原因,文盲率曾经很高,很多人没有文化,于是他们接触到的文字多是些简化字和符号,能识文的邮迷其实并不多,而会鉴赏文字邮票的人就更少了。所以,在集邮活动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笑话——有人在集邮座谈会上拿出自己的一幅邮赏“此票文字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结果却引来哄堂大笑…… 其实,我国最早发行的文字邮票(加盖改值邮票),因为使用的是简体字,现在看起来倒是挺耐看的。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文字也不断的改进,现在的汉字达到了繁简并用的阶段。于是,一些邮政部门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在发行新邮票的时候,也采用了简体字。例如,在1974年和1975年的《毛主席诗词》特种邮票中,将《七律·长征》、《蝶恋花·答李淑》的原作中的“二万五千里”、“泪湿青衫”分别修改为“二万五千里长征”、“热泪染征衣”;还将《浪淘沙·北戴河》原句中“萧萧秋雨”改为“潇潇秋雨”……虽然这些修改经有关部门鉴定是“正确无误的”,但毕竟是人为的改动,难免有失检点,导致这些邮票的审美价值大打折扣。
有些文字邮票中还出现了错字。如,1965年发行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纪念邮票,把“延”字写成了“延”;1983年发行的“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纪念邮票,则把“国”字少写了右上角的一捺。这些错误都是不可更改的硬伤,使得这些邮票的观赏性受到很严重的削弱。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失误,不管是出于技术还是人力方面的因素,不管造成的原因如何,既然已是既成事实,我们作为集邮者,只有坦然地接受它了。毕竟,这些失误是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它们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