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100块钱值多少?
民国二十五年(1946年)发行的人民币是法币的延伸,由于通货膨胀太严重,发行量又太大,这种钞票在解放前基本上不值什么钱。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稳定经济,我们用了很大的力量来巩固人民币的地位,严禁外币在国内流通,没收所有侨汇,对私兑换等非法活动。但是,因为旧中国留下了许多烂账,国民党的法币和伪满的“国币”都没有清算,再加上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我们一开始并没有严格限制货币供给。在五十年代初期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面对恶性通胀,国家开始大量发行纸币,这时候一张纸就能买一个馒头了。
到六十年代初,经过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有了好转,然而这场灾难给我们留下的后遗症仍然在影响着我们,那就是严重的通货膨张。从1958年到1962年间,我国的物价上涨了将近两倍,而同时期美国的物价涨幅只有6%左右。
当时我国实行的就是价格双轨制,公有制经济部分的价格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而个体经济和农村的商品供应则实行计划价。
为了遏制通涨,我国从1963年开始大幅度降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且取消了一部分商品的优惠待遇,把这些商品的价格逐步推向市场化。同时国家还大力增加钢铁和其他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希望通过扩大基本建设投资的途径刺激经济。这个举措确实刹住了通涨,但带来的后果就是工业产品供不应求,黑市交易盛行。
我小时候住在工厂的家属区,旁边就是一个菜市场和一个黑市,经常看到有人在买卖外汇券和银元。后来家里买了电视,我又看到一个叫作“价格行情”的节目,每天报道各类商品的供求情况和价格走势。记得有一天的节目里突然播报了一条新闻,说是在黑市中有人以20元一块的价格收购旧手表,而新手表则需要270元。
当时一块手表的价格大概也就几百元吧,我爷爷有一块上海手表,是我奶奶在他生日送的礼物。我记得那天晚上他拿在手里看了又看,笑得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