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七年二仙铜币是什么?
1932年,在国民党统治之下,中国经济崩溃,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此时发行纸币,势必不能流通,于是国民政府决定发行铸币。同年,颁布了《中华民国币制条例》,规定以银为本位,发行银币和铜币。先定下大基调,然后在正面刻上“中华民国七年间”字样,俗称“七二铜币”。 该币重一钱四分四厘(合现在的7.65g),颜色紫红,呈半圆形。正面铸有两行隶书体汉字“中华民国七年间铸”、“每元换银圆四角三分”;背面则是一颗六角星和象征五权宪法的五角星各一枚,周围环绕英文标注币值等字样。
此枚钱币保存较好,质地清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据相关资料介绍,该币在当时由于与进口英帝造币设备有关而被禁止流通,只生产了很少一部分,故留存至今的较为罕见,市场参考价高达3000元以上。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一说法不尽准确。因为当时国民政府的财政确实非常困难,在连年的战乱中,国库空虚,而西方又实行经济封锁,为解决财政危机,曾大量印发钞票。
然而这些钞票的发行量虽多,但使用条件却很严格,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兑现:必须是完好的新钞;距发行日不得超过半个月,否则按过期处理;须同时交付同等数额的现金或者银行存款,称为“持汇兑券兑换现款”。这种纸币流通的时间并不太长,而且使用受到一定限制,并没有像有些人说的“只生产了很少一部分”那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