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作品有哪几个?
《和中斋韵.功业飘零五丈原》:拥兵半压黄婆渡,答应中央谢玄布。奇谋报国,勋业振世,文天祥一生的宏愿。起首“功业飘零五丈原”,借诸葛亮终因未尽蜀汉托孤之重而病殁五丈原一事自比,将生平“凌云仍破帽”的遭际道尽,并为通篇奠定了苍凉的基调。“几回忆,故山茅舍”,与“岂有谷城公付,今日按伊刀”形成互为映带的关系,将眼前与往昔、现实与梦境互为交织,既写出理想破灭的失落,又揭示了飘零难归的原由,还透露了矢志北伐驱虏的决心和壮志难酬的忧思。“莫听汴宫一夜雨”,转写故都开封一夜细雨打叶声搅起内心的悲慨。“宫荒春梦晓,佩断客魂消”,则将这种悲慨转化为对故国沦亡的叹息。“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由国事转写个人,化用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句意,道出及时享乐的洒脱与惬意。
“石榴美满,一腹子、都是承平旧物”,再写良辰美景:红通通的石榴饱满多汁,吃在嘴里满齿留香,它见证、承载着一个太平盛世的历史和繁华。这三句承转自然,于顺叙中揭示了承平导致志业败坏的根由,寄寓了深深的隐忧和讽议。“玉英惟绕佩,能韵宫商”,再写佩环叮当、绕指成韵的清丽之景,与“佩断”成“宫荒”之象形成对比,揭示了世易时移、良辰不再、世运变故、人生不顺的深层原因。最后四句,将笔调转向自然之景,写秋风乍起、黄叶飘零、鸿雁南飞,透露出秋色的萧索,以及由时光流逝而产生的无奈以及归隐的意念。全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将抒情主人公身处逆境而不忘报国的英雄气概和归隐田园的逸兴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文天祥在路过维扬时作了一首词,这首词就是《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这首词通过对维扬城荒凉破败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慨和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
上片以写景起笔,通过路茫茫、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等景物的描写,烘托出作者吊古伤今的悲凉心情。下片从回忆当年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表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以及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的情景。最后,通过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来表现作者对当朝统治者不明大势,不思进取感到失望,同时又感到自己的主张不会被采纳,只能空自怅望而已。全词感情深沉,意境雄浑,气势豪放。词人把自己深沉的悲愤和壮志未酬的失落渗透到笔管中,倾泻到词中,使全词笼罩着一种悲壮的气氛,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此词作于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春三月间,南宋朝廷决定南迁绍兴,文天祥以枢密使知平江府兼权发遣行宫留守,应召过维扬时,感慨今昔,吊古伤今,有感而发,遂作此词。
《酹江月.乾坤能大》: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衾孤枕。唤起英雄,剪除君侧,更觅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