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螺堂瓷器是清代吗?
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生产了诸多品种的色釉瓷和彩瓷,除了满足宫廷的需要之外,均严格禁示在社会上流通使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明清宫廷还是遗失了很多珍贵的瓷器。特别是随着“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后,大量清宫瓷器流失海外。明清宫廷遗失的珍贵瓷器在海外辗转流传多年,经过收藏家和鉴赏家之手,使大量传世稀少的官窑瓷器陆续露面。
20世纪30年代,伦敦出现了一批珍贵的明永乐、宣德青花瓷和鲜红釉瓷。1935-1937年,伦敦出现了为数可观的“鲜红釉”和“宝石红釉”品种的瓶罐,这批品种釉色极为鲜亮艳美,器内口沿处都可见到暗红色的釉色,底足处无一例外地都可见到“灯草口”,有如水晶般玻璃质感的釉面,被当时伦敦的商人称作“李宝螺堂瑰宝”的瓷器。
当时,伦敦一位古董商约翰·埃斯卡纳齐买到了若干件传世的“李宝螺堂”瓷器。此后,他用了约30年的时间搜寻这批瓷器,“我花了30年的时间寻找这些‘遗失的珍宝’,但直到60岁快退休时,我才发现了那批瓷器的来历。”埃斯卡纳齐说。
20世纪80年代,埃斯卡纳齐偶然在伦敦郊外的一个私人会所的休息室里看到一件青花龙纹高足碗,立刻被其精美的器形和流畅华美的图案所吸引。当了解到这件瓷器也属于那一批珍贵的红釉和青花瓷器时,他知道已经找到了他30年苦苦寻找的“遗失的珍宝”的“行踪”。
埃斯卡纳齐很快与拥有这批珍宝的私人会所取得联系,对方告诉他,这件青花龙纹碗的主人是名叫李宝螺堂的中国商号。于是,埃斯卡纳齐根据提供的线索,找到一家与会所相邻的名叫“李宝螺堂”的中国餐馆,经多方打听终于找到“李宝螺堂”的主人,一位78岁高龄的姓李的老人和他的妻子。经过李氏夫妇的允诺,“遗失的珍宝”才重新见之于世人。
对于珍贵的“遗失的珍宝”的来源,李氏夫妇介绍说,这些瓷器原本是宫廷御用之物,由一位叫做王春和的英国人携带来到英国。王春和生于1875年,在20世纪20年代末退休之后,王春和与他的妹妹和弟弟居住在伦敦郊外一栋房子中,王春和的妹妹是前清朝王宫女子。王春和去世后,三兄妹的收藏就被卖给了当地的一家古董商,埃斯卡纳齐就是从这个古董商处购得的。
从收藏的器物以及王春和兄弟姐妹的居住条件看,王春和及其兄弟姐妹可能是前清王或后妃的侍卫,他们携出宫外的藏品应该是清末流传于世少有的珍贵的皇帝内廷陈设用瓷。对于瓷壶的来历,李氏夫妇只是含含糊糊称是当年王春和的妹妹带来英国的。从王春和妹妹的身份看,这些珍贵的瓷器应该是王春和兄妹携出宫外的珍品(王春和的妹妹为皇帝和后妃的嫔妃),这些珍贵瓷器在王春和去世之后被处理给当地的古董商,被古董商出售给了“李宝螺堂”的夫妇,才有了后来的“遗失的珍宝”重现世人。
“李宝螺堂瓷器”的研究价值
“遗失的珍宝”(李宝螺堂瓷器)在上世纪30年代现身于世时曾引起世界古陶瓷收藏和研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讨论。英国著名学者及陶瓷鉴定和收藏家兰浦逊对此进行了专门论述。这批瓷器在当时与伦敦的旧货市场和大维德基金会旧藏的明代永乐、宣德皇帝御用之物进行过鉴定比对,从鉴定研究的结果看,与大维德藏明代永乐、宣德皇帝御用瓷特征相同,因此确认为与大维德收藏品属于明永乐、宣德宫廷御用瓷无疑,其价值和地位与大维德收藏品相同,都是存世极为珍贵的传世明初官窑之物。
专家们分析,上世纪30年代这批“遗失的珍宝”出现于世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