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佛像有实心铸造的吗?
清代是我国古代社会中最后的一个朝代,也是我国古代铜佛像铸造的最后时期。由于清代初期战乱连年的历史原因,致使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长期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反映在清代的皇家工艺上也未能实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清代的皇家工艺在造型艺术上基本上是对明代工艺品的沿袭,在铜佛像制作工艺上也是如此。所以清代的铜佛像,大部分是在延用明代所铸造的蜡模的基础上,继续采用失蜡法工艺进行铸造的。这一代工艺特点使得清代的官造佛像在造型风格上和明代的官造佛像的造型风格没有明显区别。
为了满足在京城地区长期形成的固定消费市场的需要,官造作坊继续生产着造型风格一脉相承的宫廷风格的成批佛像。
另一方面,在明末的30多年的战乱时期,社会人口锐减、农业经济和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佛教也由此受到重创。随着清朝政府对全国的统治秩序的完全控制与政权的巩固,社会经济和佛教教务在清代前期得到了逐步的恢复,出现了清代初期佛像生产需求上升的局面。为了满足佛像的生产需求,清代前期皇家的铸造作坊和民间佛像作坊都采取了用铁佛像做母范来进行批量生产佛像的操作生产方法。
采用铁佛像做母范进行佛像的批量生产,是当时佛像作坊所采用的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操作手段。因此在清代前期由铁范铸造的佛像作品中就存在着少量的艺术精品,在今天来看其制作质量与明代的蜡模铸件可以一比高低。另外,由于清代前期铁范铸造佛像方式的使用,也造就了清代官、私作坊所制作佛像的普遍质量问题,从而造成了清代佛像制作质量总体上劣于明代佛像制作质量的局面。
由于在用铁像做母范进行佛像的批量生产过程中,铁范的硬度远远劣于蜡质蜡模的硬度。为了能够顺利而快速地进行铜液浇铸,同时也为了在佛像的制作成本上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铁范铸件的壁厚都铸制得很薄。
我们观察清代铁范佛像的外部造型就会发现,清代佛像作品由于受铸造壁厚的约束,在制作工艺上普遍存在着铸造造型的装饰纹样比较简单、佛像上所镶嵌的宝石数量减少和佛像面部五官刻画的精细程度降低等多种质量下降的现象。这种因制作工艺降低而形成的外形特点,是我们在鉴别清代佛像作品时必须要了解的清代作品的铸造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