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圈足怎么看?

霍研霍研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圈足是瓷器底部造型工艺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也是鉴定陶瓷年代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宋代以前的圈足一般足底宽而深外撇,或底窄而足内敛。到了宋代,烧造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盘碗一类的小件器物圈足变得小而浅,有的足底卷曲,呈“泥鳅背”形,圆润光滑,有的足内有跳刀旋痕。官、均等窑瓷器圈足为“二重圈”形或“二层台”形,俗称“足挂釉罗圈底”。

南宋时期的圈足变窄,出现了“倒马耳”、“竹节纹”、“矮圈足”等。元代以后,盘碗类器物的圈足变得逐渐大而规整,足内大多无釉。明清时期,圈足的大小随器物造型而变化,但总的看来已往的“宽圈足”,变为“窄圈足”;已往的“浅圈足”,变得较深;已往的“高圈足”,变得内敛。器物足趾有平切和渐进两种,平齐切削的较多。足内施釉、露胎或书款都不少见。明代圈足的显著特征是:明代早、中期一般压印在器物的底部,足根无釉,多为“泥鳅背”形,或留有旋痕,足内墙多有“棕眼”,也就是小气孔。晚期的圈足变的矮而浅。

总之,鉴定时应注意圈足的大小,高低,曲直,宽窄,薄厚和形状以及足墙的釉色等特征。清代仿古代的官窑瓷器,凡是官窑作品大多都有款识。款识在足内或器物外口沿下。常见器足有收口足、浅宽圈足、浅宽外圆足、浅宽内圆足和滚圆内墙足等五种。清后期的圈足普遍较浅,足跟宽,外敞。总之,清早期的圈足仍保留着“二层台”、“泥鳅背”的特点,与明代相比,二层台呈泥鳅背状凸起显得更加突出。到了晚清,有的器物圈足宽而外撇。凡清后期私家仿古瓷的,大多器物也有款识。款识大多写在器物的外口沿下,器物的底部无款。器足大多敛收,足根窄而平齐。常见器足有浅宽外圆足、二层台和浅宽内圆足等三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