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开片黄釉瓷器吗?
黄釉瓷始于明初,是专供宫廷陈设用的'甜色釉'瓷器,在明代只有最高统治者才能使用,因此,黄色瓷器的使用也代表了皇帝的威严。黄釉瓷以铜为呈色剂,其开片纹多呈龟背纹、鱼子纹等形态,通体施釉,器物足部刀削出一周窄而薄的边。
鱼子纹黄釉是高温窑变釉中的一个品种,《景德镇陶录》、《南窑笔记》等著作中均有记载,说明它在清代早期就已烧制成功。清乾隆时期,黄釉开片瓷烧制工艺已趋成熟,并且成功地将这一工艺与粉彩结合,使作品画面更显生动。清光绪时期,烧制窑变釉的工艺水平大不如前,鱼子纹黄釉瓷开片纹饰已不如乾隆时期清朗疏朗,釉面呈现不成熟状态。黄釉开片瓷的烧制方法一般是在烧成的白瓷上施黄釉,再于高温下烧一次,黄釉在高温中流动而开片。
黄釉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出现较晚,到今天只有5O0多年历史。明永乐、宣德时由低温铅黄釉开始,经弘治时的浇黄釉,再到清三代时的娇黄釉,其釉色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明末清初黄釉瓷的出现,打破了黄釉瓷专色御用的限制。市场上常见的黄釉开片瓷以瓶、盘、碗、尊等造型为主。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民国时也有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