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翡翠的种?
翡翠的种,是业内对于翡翠的种质而划分出来的种类,共分为7个等级,从低往高排序分别是,B货、C货、D货,A货(天然翡翠),B+C货,Bc货,Bc+C货,De货。 其中,A货(天然翡翠)是最为珍贵的,其次是B货(处理过的翡翠),再次是C货(染色处理的翡翠),最差的是D货(染色加填充处理的翡翠),而B+C货,Bc货和Bc+C货则属于混合物,由不同比例的以上四种类型所组成。
那么什么是“处理”呢? 在行业内,对于“处理”的定义是指,将一些品质比较差的原料或者半成品通过人工的方法使其变为优质饰品的做法。 而这种“处理”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漂白、染色和充填等。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排列顺序:天然一处理一混合→染饰. 也就是说,只要经过上述任何一种方法的处理,不论后续是否上色或充填,都归于同一级别,即B货类。
而对于这一类,行内有句名言形容它最好不过——没有不好的材料,只有不好的雕刻师! 这是因为,无论是什么原材料,在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处理后,都可以得到一件完美的作品。而相反,如果工艺欠佳或者设计不得体,即使是一件用料很好的料子,也可能做成一件平庸的作品甚至废品。 所以有人才说,做翡翠雕刻就像赌博一样,十赌九输,赢的那把才是运气好。这也是因为,好的雕刻师可以通过细致的观察,找到玉石最美的角度和最合理的结构去进行雕刻,从而让一块质地粗粝的原料变成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反之,则是赌输了。
行内人所说的“种”,是专指翡翠内部结构的粗细、松紧、透光性的好坏程度以及表现出来的外貌和特征。这种特征肉眼是无法看到,必须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翡翠的“种”是鉴定翡翠质量优劣最主要的特征,是鉴别真伪翡翠的关键。同时,“种”也是衡量翡翠价值的重要指标。种好的翡翠,价值要远远高于质量差的翡翠。比如说,种老的翡翠颜色再差也比不上一个种嫩的黄杨绿价值。种对翡翠的价值形成起决定性作用,一般价值比较高的翡翠其种质都比较好。在翡翠交易和鉴定中,人们常常把“种”与“底子”相混淆。“底子”是专指在有色翡翠中除去颜色部分主体部分的质量。也就是说在有色翡翠中,除去颜色,其余翡翠部位质量的好坏称为“底子”。只有“种”好的翡翠,其“底子”才好。而“底子”也直接影响到有色部位价值的高低。“种”与“地”也是不同的。“地”是指无色或者是颜色很浅的翡翠内部结构的粗细、松紧和透光性,主要特征是“青”、“白”;而“种”是指颜色翡翠除去颜色部分主体部分的“青”、“白”质地的粗细、松紧、透光性等好坏。
“种”、“地”和“底子”是通过肉眼观察和鉴定,在显微镜下的观察,主要是看组成翡翠的矿物颗粒的大小、形状、粒间的结合程度和穿晶裂隙的发育程度。一般“种老”的,其组成翡翠的玉质颗粒很细、很均匀、结晶非常完好,裂隙极少;而“种嫩”的,玉质粒很粗、不均匀,结晶较差,裂隙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