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童均水是哪里人?
童均水,字子渊、号五峰山人(清乾隆三十年庚戌科进士),安徽怀宁人,祖籍江西。 其祖父是清朝初期著名的诗人“江右诗宗”童葆苓(官至侍读学士);父亲为副都御史童相(字旭斋,号云樵)。受家庭环境影响,童均水从小热爱文学,熟读经史。
童均水幼时即展现出了超出常人的天赋。他七岁便能诗文,十二岁举凡“四书”“五经”都能成诵。十四岁时,他的一篇《省试春秋发微》的文章,受到当时主考官、著名书画家梁同书的赏识而闻名京师。
后来童均水又因文采风流被引荐入内阁中书舍人,后外放到广西任庆远府通判,再升任广南知府。在广南期间,他在修筑城垣和治理水患的同时还大力提倡种植荔农事业,有功于当地民众。
从政之余的童均水并未放弃自己的志趣,仍持续钻研书法篆刻,并自成一派。他的楷书取法于欧阳询,隶书学汉代碑刻,行书则兼得二王之韵。其草书则以张旭、怀素为师,奔放潇洒而又笔法精妙。
童均水的篆刻也自有风格。他的印面构图灵动,刀法凝炼厚重,于圆转之中见方折,于疏朗之处露筋骨,颇具韵味。 除了精通各种书体外,童均水还对诗词曲赋和绘画颇有研究。
康熙五十五年壬辰科会试中,他以副榜贡生的身份参加廷试,高中二甲第七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雍正三年乙巳科殿试中,他以一甲第三名的身份被赐进士出身,钦点翰林院编修。
值得一提的是,童均水还是一位杰出的金石学家。他搜集整理了大量历代碑帖拓片,并著述有成。其中最为重要的两部著作就是《古文字结构表》和《古今字体》。前一部表将古代文字分为八类,并以现代汉字标出声母;后者则对汉字的演变发展做出了系统的归纳整理。这两部著作至今仍是学习金石学和考古学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