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一串钱是多少人民币?
串的钱叫“串子”,是旧时流通的一种小面额货币,也叫“制钱”、“制元”或“大钱”,用铜锌合金制成,按其形制不同分文、武、方孔等种类。 这种货币制度始自元朝,到明朝嘉靖年间又重新普及,一直延至清末民初,在市面上都广泛流通着。 由于它铸工粗放,币值不稳定且常遭奸商伪作,故人们日常很少用它。
说到它的价值,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因为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兑换比例,很不容易说清。 如清朝中前期,一两银子一般可换制钱千文;到鸦片战争前后,每两白银仅能换得500文制钱了——因为战败后外国银元大量涌入,造成银价下跌(每盎斯白银约合人民币1.29元),而同时期的英国货币英镑的购买力约为今天的一倍。
又因当时海关税率较高,一吨皮棉(约6万斤)只抽税478两白银,故有“一包茶叶一担棉”的俗称。所以,当时一个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一般只有二两多银子,而一家五口的生活费也就一两多银子就够了(相当于现在的人均月收入530元人民币)。
至于我们最关注的民国时期,一般认为是在1935年发行法币前,这时白银已作为法定货币,与美元挂钩,价格基本稳定。1937年后,由于抗战爆发,经济混乱,白银价格猛增,每盎司一度涨到黄金价格水平。于是民间出现大量走私现象,将银块熔化后重新铸造。
至于用民国时期的中金 (指法币,下同)与民国初期银元的兑换比率,目前查不到准确的资料,我只能通过一些间接的资料进行推导。比如网上有人据乾隆时代的文献称,一盎司白银可以兑换1000枚金锭,又据道光时期的文献称,一盎司白银可以兑换825枚金锭,而一枚金锭根据现代学者的考证大致与两枚光绪元宝(主要成份为铜锌合金)相当。因此有人据此推算出,一盎司白银大约等于当前人民币3000元左右。我看过许多类似的文章,说法虽然大同小异,但都没有给出这些数据的来源,所以我不敢完全采信。 如果真有一个合理的兑换比的话,那么就可以通过倒推出当年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了。以一个普通工人计,每月收入约合现人民币2000元,扣除生活必需费用支出,可供自由支配的收入有1000多元,按照现在的消费水平,足够一家人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了。
综上所得,我认为民国时一串钱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