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镶嵌都是什么样的?
清镶宝石,在乾隆时期特别盛行。据宫中档案记载,仅乾隆前期,即从国库中取出珍珠数以万计,宝石数以百计,用于制作太监穿戴的朝珠、冠顶和配饰,仅乾隆十二年一年,就制成了5000余件之多;用于陈设赏玩的冠架也制成了千余件。另外还制成其他器物6300余件。
清初和中期,是制作金胎珐琅和金胎画珐琅的最多时期。金胎珐琅又称“景泰蓝”,它是在金制器皿上用细铜丝掐成图案花纹,将铜丝嵌于金器表面并焊牢,然后将珐琅质点填于图案花纹内,再将器物置于炉内高温烧结而成。由于这种珐琅多用蓝色,所以俗称“景泰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