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黄铜花瓶是什么样的?
黄铜是一种以锌为主要添加元素的铜合金。黄铜历史悠久,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能生产黄铜制品,西安出土的公元前 5 ~ 6 世纪的带把铜杯中,有 4 件为 60 %的铜和 40 %的锌的合金。古代西方黄铜是铜、锌、铅的合金。我国晋朝葛洪(约公元 265 ~ 330 年)所著的《 抱朴子 》中,有“曾青涂铁,铁赤如铜”的记载。后来人们掌握了利用此原理来生产黄铜的方法。将此黄铜片逐层迭焊,再经锤锻退火等多次重复操作,可得到较均质的黄铜。明代( 1368 ~ 1644 年)中后期,生产出了含锌量为 60 %~ 70 %的黄铜,此高品位黄铜可用于制作工艺品。明代黄铜制作的法器、生活器皿仍有不少传世。
清代黄铜质地坚实厚重,耐腐蚀,便于装饰掐丝珐琅和錾花,故用来制作瓶、盒、如意等工艺品,也有造像。清代前期制造的黄铜器,常因氧化而表面变暗,有的颜色呈黄红色或黑褐色,制作规整,造型美观。清代中期以后的黄铜器,质地不如前期,表面开始出现白霜,颜色呈黄褐色或暗黄色,錾刻花纹不如前期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