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如何识别圈底?
圈足是指器皿底部的圆形小足,一般是盘、碟、碗、洗、壶、盂等器皿的足部造型,常见的制作形式又可分为平切足、削足、跳刀足、泥鳅背足、宽圈足、窄圈足等。
平切足
这类圈足是用印模将坯件底部挖出“圈窝”,然后用刀具将底部垂直切齐而形成的,底部往往呈削釉“火石红”或砂足,造型常见于碗、碟、洗、盘类器皿。
削足
削足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坯件未干前用刀具削成,另一种是在坯件半干时用铁刀旋削,前者造型常见于钵、盆类,后者常见于盘、碟类民窑器。这两种削足的修坯手法不规范、随意性较大,往往在刀锋面留有不规整的连续刀痕、旋痕,用手触摸会感到有明显的凹凸感。
跳刀足
该类圈足系用慢轮修坯时,在器皿底部拉下刀痕而形成的。刀痕深浅、疏密与修坯动作速度和压力有关,有时在灯光下还可看到有规律的闪光感觉,用手触摸时跳刀纹较浅,则有凹凸的滑动感。
泥鳅背足
这种圈足制作特别讲究,是用带有纹线的规模将圈足成型同时在圈足上留下纹线而成,足底厚薄均匀。用手触摸,其线条清晰,像泥鳅背部一样的光滑圆润,故名“泥鳅背足”。
宽圈足和窄圈足
宽窄圈足,顾名思义,是一种宽且大的圈足造型,常见于瓶、罐、壶类器皿。清晚期和民国时期的陶瓷器,这种现象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