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醉是书法家吗?
不是,但他的字写得不错 沈醉,193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49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同年随国民党部队去台湾。曾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行政院”参议、《中华民国》杂志总编辑等职。1980年任国民党党职后,先后担任台北市分会副会长、中央评议委员等要职。2001年5月2日在台北病逝。 其父沈葆璋当年曾是李鸿章的幕僚,跟随李中堂办洋务、练海防。因擅长书法,李曾赞其字为“三希”之一(另两个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墨宝)。后来沈葆璋把儿子送到当时十分重视文人字画的教育体系中来,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儿女能出人头地。于是沈醉自小就跟着著名书画家徐悲鸿、张书旗学习绘画,跟着章士钊、叶恭绰等人练习书法。
虽然他一生没有离开过军队,但从小所受的文化教育让他在失意的时候有了可以寄托的精神世界。他晚年在回忆文章里写道:“我虽一生宦海浮沉,但在读书写字上却没有放下。” 他最出名的书法作品要数给毛岸英亲手写的悼词。
1950年秋,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次年清明节前,毛岸英被安葬在沈阳。按照毛泽东的意思,毛岸英的骨灰盒上只印着他的名字,而不记他的生卒日期——这是为了表示对一位普通志愿军战士的尊重。但是,毛岸英毕竟是毛主席的儿子呀!这样处理骨灰盒,实在让人感慨万千。
这时身在台湾的沈醉得知后,提笔写了一副短一点的挽联: 英明领导 辛勤培育 二十春秋未忘 惟恐英才埋没地下。 字里行间充满了他对毛岸英的敬意和惋惜之情。这副对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管宁割席”,表示两人友情之深;另一个是“伯牙摔琴”,比喻彼此情谊永不过期。
后来,他应好友邓文钊的要求,又写了两幅长一点的悼念作品。其中一幅发表在报纸上,另附一副手卷,由专人送到北京,送至中南海毛泽东的寓所。 可惜的是,毛泽东最终没有见到这对襟绣花的黑色缎子挽幛,也没有看见上面那副饱含情谊、情真意切的挽联。
因为,送挽幛的人来迟了一步,毛岸英已经被下葬多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