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花钱有价值吗?
这得看品种和品相,价值从数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清代的“花钱”,实际上是一种礼器,而非真正的钱币。所谓“花钱”,就是“祭祀用的钱”之意;而“祭品”中既包括供品(如菜肴),也包括货币。清人朱骏声《清语》卷八云:“有方相士,设神座于庭中,用鸡、用酒、用菜数种,焚楮币以为祭。”这就是说,在祭祀时,除了烧纸作为钱之外,还要将各种各样的食物摆上桌子。
不过,这种祭祀的货币并非真钞,而是刻版印制的“花样”,称为“花钞”或“印花”。这些花钞或印有文句,如在纸上书写“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之类,或者印制民间传说故事,以及吉祥图案等。 这类“花钞”,用途主要是民间祈福之用,或是玩赏之具。由于不是正式货币,所以不可能普遍流通。
清廷还发行过一种“圣旨钱”。据徐珂《清稗类钞·理财之部》载:“顺治帝入关之后,命户部铸‘圣祖仁皇帝之宝’以令民间,此圣旨钱是也。形制不一,或有文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者,或以‘钦差大臣’,或以‘部照',又有书‘制’字者。其文字多直刻,少拨空者。其文皆直下者,无斜行。盖因当时奏章皆直下,故以此示之。”
这种“圣旨钱”,实际上也是一种专用货币,只适用于官方场合——官员之间交流、官民交往等等。不过,它比一般的“花钞”要正规许多,且具有法定效力。至于其价值,则取决于雕刻的文字内容。文字内容越重要,该钱的价值越高。有时为了伪造贵重的“圣旨钱”,奸邪之徒会将原本排列整齐的文字刮去,重新镌刻新的文字。